《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4 17:33:05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1

比例的应用是学生在前面实际是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回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断定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懂得,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给出一些数量关系让学生断定成什么比例,根据什么断定利用课本主题情境图引渗透例5后,提出:你们学过解答这样的问题吗?能不能解答?让学生自己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再入一步说明:这样的问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今天就来学惯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同时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2、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断定的?

3、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让学生先独立自学课本的内容,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因为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从而懂得正比例应用的主要内容而后例6的教学则依照例5让学生完全自学,但最后注重了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的关系的问题的方法。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2

有些好的教学片段,往往在不经意间被你瞬间捕捉。而一堂精彩的数学课,必须有教学理念的支撑,教学方法的落实,学生思维的启发。

比例分配应用题刚上完。我对此有些想法,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积累一点有用的东西,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一、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导课问题有价值。我处理如下,有45只苹果分给六(1)班的男女同学,你们自己打算怎样分。这样的问题比较开放,不以条条框框限制学生思维,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体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引导问题有价值。如能否根据比例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来解决比例分配应用题等。问题必须提在点子上,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解释问题的解决。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就在于师生之间的解释清晰明了的程度。

二、营造机会,寻找思维的切入口

联系导课问题,营造机会。抓住按男女生人数来分作为契机,六(1)班男生21人,女生24人,以班级实际联系比的知识,让学生自编符合课时要求的应用题。拉进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启发学生思维,创造距离机会。

创设跳一跳摘“桃子”的机会,以小坡度多元化来解决问题。如运用多种方法解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引导。看一下班级的具体人数能解决问题吗?这种是什么方法呢?

三、提供线索条件,让学生尝试摸索

如比例分配应用题解答方法不是一种,赛一赛谁的方法多,并给自己的方法取个名好吗?再如男女生人数比是7比8,你知道了什么?也可以接着给予提示。教学就是要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思考、讨论、想象。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方法。

四、倡导学生相互解释,验证方案地可行性

现在的学习,是多渠道、多元化、提倡终身学习的学习。学生最终必须得依赖自己,而不是教师,因此他们不得不学会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尽量避免教师的绝对权威,判断学生的是非。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应用一些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来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

最后,针对自己不足提些疑问,希望我的教学反思上交后,帮助我解决一个疑问。再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1)、课文规定一课时的内容我能否分两课时上,比如情况出现在公开课。

(2)、方法多样化,是否能够照顾到后近生。

(3)、上课时,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有时学生的方法确实可行,但你不能很好的解释,该如何处理。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3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曾想过这样设计:先复习一下比例尺的意义,然后隆重推出课本的信息窗,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如:从济南到青岛有多远?需几小时到达?然后重点探索如何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但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对根据数学信息提问题这个环节似乎兴趣不是很大,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呢?我灵机一动,对信息窗做了一下修改:

课一开始,我问:同学们,你们到过青岛海洋世界吗?(由于青岛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城市,学生热情比较高。)如果我们要从威海出发去青岛,客车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行驶,你知道路上需要几小时吗?

这时,学生纷纷发言: 这怎么行?必须知道青岛和威海两地之间的路程啊!接着,我出示了信息窗中的地图,问学生:根据现有的资料,你能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吗?学生兴致很高,找到的思路很多,但很少用课本上的方法,想法最多的思路有:

思路一:比例尺1:8000000可以理解为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8000000厘米,因此图上3厘米实际就是3×8000000=24000000厘米=240千米

思路二: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困此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也就是说,3÷1/8000000=24000000厘米=240千米。

虽然学生没有用课本上的方法,但我认为还是非常有必要给学生补充的,而且由于思路简单,利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掌握。另外,在设未知数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成厘米为单位,最后为什么要注意化成更大一些的单位,如米、千米。

本节课的知识比较零散,还涉及到如线段比例尺的类型,放大比例尺应注意的问题等,本节课没能全部解决,但我觉得本节课的方法思路学生明白透彻了,也为其它类型的题打好了基础。重要的是,本节课中,学生体会到了用不同的思路来解决问题,那么在出现线段比例尺的时候,学生就不会生搬硬套的用公式来解决了。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4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比例的应用这部分教材包括正、反比例两个例题,它的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辨证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在某个前提不变的情况下,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与这个前提之间因果的关系。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题中不变量、变量中的比例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使学生掌握用比例解答的基本方法。

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本把新旧方法进行对比。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了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和运用。

课堂上我采用了以旧知 ……此处隐藏5465个字……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结构严密,学生练得多,掌握得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是互动的;交流是踊跃的,成功的。

练习题的设计能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尽量设计一些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克服老教材中那种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的叙述、说法,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认识。

当然,本课还有不足之处:如不能充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弄清题目的真正题意,虽照本宣科会做题,对于基本思路还是模糊的,其义还是不明,达不到较高的教学目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注意对做题思路方面继续努力。

最后有一个疑问,用比例解答应用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为什么学生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还是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是因为嫌设未知数麻烦,还是其它原因呢。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13

《比例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材上的例题是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列方程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活动。在探究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出示了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采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探索发现,总结出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采取让学生把解题思路向同学们汇报共同分享解题思路过程中,即让没能解决了的学生们能懂问题的解决方案,还让学生有了展示自我

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交流活动与探究活动及汇报展示活动始终在进行着,使数学活动更具有实效性,更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1、学生的探究活动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也有个别学生参与的不好,缺少组织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2、课堂内容安排过多。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了两道例题,在学生探究时才发现学生对用比例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存在困难,最后导致了学生的练习时间没有了。课堂内容的安排应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习惯。

3、学生习惯于用算术法解决这类问题,很难接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把学生从传统的算术方法中释放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习惯是难以改变,一种新的思维的注入是需要时间去改变的,所以对于用比例来解决问题必须在以后的课堂中经常提到,去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习惯。

4、差学生存在当堂课没解决了的问题,课下不能主动去寻求解决办法,就把它变成永久性问题。这类学生我安排了好学生当他们的老师,课下进行辅导其存在的问题,监督其按时完成练习和作业。

5、课前五分钟汇报展示的活动形式还应进一步改进,先由差生板书展示解题过程再由优生汇报解题思路和过程,逐步发展为人人都能板书展示,语言汇报解题思路及过程。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14

在比例尺应用这一课中,我先和学生一起回顾了比例尺的概念、意义及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计算方法,为后面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接下来,我创设一系列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特别是让学生设计家乡方位图这一教学环节是新课标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真切体现,也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这些问题的设计是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规律。

自己在这节课中的不足:

1、对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把握的不到位,学生易掌握的知识讲解的过多,导致后来的难点没有足够的时间很好的突破。在这一点上自己今后要特别注意。

2、在小组合作时,首先没有对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导致了时倍功半的结果。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小组合作时应首先分工明确,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可做,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在课堂中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可能与自己的性格有关。这一点今后要向其他优秀的教师学习,有助于很好的提高自身素质。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15

这学期的教学研讨课,我们高数组研究的内容要求是解决问题方面的。看看我的教学进度,解决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只有比例尺的应用和正反比例的应用了。后面一个内容我去年参加区赛课时上过,不想再上了。这次想挑战一下自己,选择了《比例尺的应用》。

《比例尺的应用》是在学生认识、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之后进行教学的。最初我研读完教材和教学用书后,觉得这个内容难度应该不是很大,所以最开始我定的教学内容是一节课把例2、例3都上完。后来再一次重读教学用书以及找中上等学生进行个别摸底调查时,发现学生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若告诉比例尺和其中任一个量,求另一个量,这些学生不能很快做出反映,在老师提醒他们把比例尺写成分数时,他们才很快觉悟。看来数量关系之间的变换是有难度的。本来初次备课是上完例2接着上例3,再练习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的。经摸底之后,我把练习调整到例2之后,将例3略去,(例3更复杂,综合性更强)再增加书后的做一做第一题。

课基本上是按预先想的流程的上完了,但我自己的感觉不太好。反思有以下几个做得不足:

1.对学生知识层次的了解不够。学生虽能够答出比例尺的意义,但学生对这个意义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表面,并不深入。从应用不熟练,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不足可以体现出来。

2.教学重点突出不够。在用算术方法解答问题,特别是在推导公式时要放慢速度,引导学生观察,必要时还要加以读来增进理解。而我在让一个学生说出求实际距离怎么想之后,没有回头再引导学生看公式或是再请听懂的学生可以复核一遍,或者是让同桌说一说。我出示公式之后,也没有让学生读一读。效果就不太明显。

3.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做得不够。学生课堂上气氛活不活跃,除了引导要得法之外,赏识、鼓励也是必不可少的。哪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当人在被肯定的时候,做事情就格外有激情。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多鼓励学生。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